当前位置:首页 >热点 >慷慨赴国难 身死为国殇

慷慨赴国难 身死为国殇

2024-05-11 03:03:00 [热点] 来源:杭秦资讯网

原标题:慷慨赴国难 身死为国殇

羽檄起边亭,慷慨烽火入咸阳。赴国征师屯广武,难身分兵救朔方。国殇

严秋筋竿劲,慷慨虏阵精且强。赴国天子按剑怒,难身使者遥相望。国殇

雁行缘石径,慷慨鱼贯度飞梁。赴国箫鼓流汉思,难身旌甲被胡霜。国殇

疾风冲塞起,慷慨沙砾自飘扬。赴国马毛缩如蝟,难身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代出自蓟北门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鲍照创作的一首饱含深厚爱国主义情怀的优秀诗篇。这首诗是拟乐府之作,乐府旧题本为艳歌,鲍照借此题写边塞题材,成为唐人边塞诗的滥觞。鲍照所处的年代,民族危机深重,边地战争频繁。国势艰难之际,诗人虽才秀人微、沉沦下僚,却仍积极进取,胸怀报国之志。诗中借言汉朝朔方战事,描写了边事告急、朝廷发兵御敌的情景,再现了战地恶劣的风雪环境,表现了戍边将士们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热血雄心,也寄予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对建功边陲的无限渴望。

诗人运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叙写了紧凑曲折的情节,描绘了多维动态的画面,塑造了形象鲜明的人物,巧妙地将戍边将士的雄姿英发与诗人报效祖国的强烈渴望融为一体,以奔腾豪迈的气势展现了自己爱国卫国的赤子之心,实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全诗格调豪迈雄浑,一气呵成,字里行间洋溢着俊朗豪迈的英雄之气与浓厚热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涌动着雄壮有力而又深沉苍凉的诗情,读之使人心绪激荡、豪情顿生。

首四句“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渲染了大战一触即发、军情危急严峻的紧张氛围,同时于动态之中清晰地交代了战事发生的原因、地点以及应对措施。“羽檄”两句采用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再现了大战爆发前的紧迫军情,为即将展开的殊死搏斗埋下了伏笔。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朝廷以及将士们团结一致、奋起抵抗外族入侵的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心。接下来的四句更加突出了紧张激烈的临战氛围,暗示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开始。“严秋”两句以肃杀的秋天为背景,既写汉军将士高涨的战斗豪情,又写敌方军事力量的强大,预示着战争的惨烈。“天子”两句借用汉武帝的典故,表明朝廷面对强敌勇往直前、誓死抗敌的决心。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四句,诗人巧用匠心,对仗极其工整,描写了汉军将士准备投入战斗的壮阔场景,读者可于肃杀的边疆图景中感受将士们勇敢迎敌的昂扬斗志。“雁行”两句运用比喻修辞,既描写了恶劣的战场自然环境,又刻画了汉军将士行军途中纪律严明、阵容井然的英雄风貌,给人刚健大气之感。“箫鼓”两句用语新奇,诗人用“幽怨的箫鼓和带霜的铠甲”,成功渲染了战地环境的凄寒困苦,进而反衬戍边将士们不畏险阻、奋勇杀敌的爱国主义精神。“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四句则通过描写军队行进途中所遇恶劣环境和极寒天气,营造了苍凉寒冷的意境,写出了战争的激烈和艰苦,也彰显了戍边将士的英勇顽强,让人于沉郁与悲凉中读出无限的豪迈与悲壮。“疾风”二句逼真地再现了狂风冲塞、走石满天的荒漠景象,恶劣的战地环境更加衬托出戍边将士军旅生活的艰辛困苦。“马毛”二句运用比喻修辞,关注细节,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因边地极寒,战马因寒冷毛都像刺猬一样竖起来,弓也因天寒地冻无法拉开。

在叙写军情之紧急、形势之严峻、战地之苦寒后,诗人激昂慷慨的情绪喷涌而出,“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四句即是对戍边将士临危不惧、忠君报国、战死疆场的英雄主义精神的热情赞颂,也表达了诗人坚定抱负、建功沙场、视死如归的壮志豪情。最后四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诗人以悲壮豪迈的笔调收束全篇,义正词严地指出,国家面临危难,才能辨别出忠良纯善之士。真正的忠良之士,是那些为了保卫祖国而不怕牺牲、血染疆场、奋勇杀敌的将士们。

鲍照的这首《代出自蓟北门行》,为读者描绘了北部边疆反侵略战争的情景,展现了一幅意气风发、豪情万丈、慷慨悲壮的边塞从军生活画卷,其中“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透露出一种英雄的豪迈之气,成为传颂千古的励志格言。(■张晓明)

(责任编辑:知识)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