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宽城窄巷总关情——规划师黄焕镜头下的城市人文

宽城窄巷总关情——规划师黄焕镜头下的城市人文

2024-05-10 21:40:34 [焦点] 来源:杭秦资讯网

原标题:宽城窄巷总关情——规划师黄焕镜头下的宽城城市人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通讯员 丁援

武汉规划师黄焕以街巷为经纬,影像为工具,窄巷总关找寻城市根脉,情规其摄影展“无观的划师黄焕自在——镜头下的街道叙事”,在武汉浮生艺术馆展出两月受到多方关注。城市

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张鹏称,人文黄焕的宽城摄影作品,表达了他对城市的窄巷总关态度,这个态度里有包容和谦逊。情规

镜头下的划师黄焕里份是永不落幕的派对

黄焕摄影展以“无观的自在”为题,出自作家阿城的城市《闲话闲说》,认为世俗“既不悲观,人文亦无乐观”“其实是宽城无观的”。细看摄影展上烟火气十足的窄巷总关作品,不难发现,情规黄焕规划师和摄影师双重身份下冷中有热的温度。

“我从小在汉口的里份长大,放学后喜欢在天井巷道中游荡,闻到饭香味才着家。”“夏天的傍晚,在露台上摇着竹椅乘凉,听评书广播,直到露水沁出来才回屋。”从小居住的那些里份热腾腾的生活,至今依然令黄焕怀念,他在摄影展上写下不少感性的文字。

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黄焕说,里份实际上把人与生活连接起来,大家居住期间交流频繁,以竹床阵为代表,就像一个永不落幕的派对。同时,露台、天井、内院、主支巷等,体现了从私密空间向公共空间过渡的序列性。作品《珞珈山街》呈现的空间尺度,是黄焕特别喜欢的,在这个尺度下,人与人可以相互关照,孩子们在街上放心嬉戏,交通进行适度分流,其间的功能、业态与生活紧密衔接在一起,所以它是安全的、充满乐趣的。

这组被命名为《窄巷》的作品,除里份外,还再现了老武汉诸多代表性符号——吉庆街宵夜的烟火气,轮渡上的小商贩、已经消失的旧式座椅等。黄焕至今对坐轮渡过江记忆犹新,他在展览中写道:船过江心,凭栏远眺,两岸景色远较现在疏阔,看风吹芦苇折腰,看铁桥上火车一驰而过,江鸥盘旋,汽笛声悠然响起,心里会莫名觉得空荡荡的。现在回想,这感觉形之于文艺腔,就是“天地苍茫、江水浩荡”了。

2020年疫情袭击武汉期间,黄焕去单位值完班,安排好消毒和巡查等工作,走过空荡荡的街区,他拍下了忙碌的环卫工,穿着防护服全副武装路过的防疫人员,这些平日普通的光影,在骤变的空间中带来强烈的冲击感。一张市民从封闭的大楼打开窗户“迎接春天”的照片,特别打动人。

这组用手机宽幅功能拍摄的照片,被命名为《宽城》。黄焕说,“宽”强调的是整个的城市轮廓。在展厅里,竖排拍摄的《窄巷》,采用吊挂的方式在廊道空间垂下来。两个时代、两种片幅的交织,形成呼应。

35mm焦段下的“街道眼”

摄影自诞生之日起,便与城市发生了紧密联系。身为规划师,黄焕的摄影语言跟传统摄影有所区别,他说在拍摄过程中,自己首先想到边界、区域、地标、节点、路径等城市规划设计的要素,会更关注对空间的感知,而不只是摄影美学。

黄焕最早开始记录城市,是2005年他在芝加哥访学期间。他当时做城市天际线相关研究,因国外对版权要求严格,在调研过程中,便“兼职”当起摄影师进行记录,未料这组《芝加哥的天际线》,在同年芝加哥举办的“城市摄影大赛”中获得大奖。

之后,他愈发看重以规划师的视角观察记录城市和居住其间的人们,陆续在多家专业美术机构举办个展。

在与观众交流时,黄焕多次引用社会学者“街道眼”的概念,解释城市规划和城市影像记录之间的联系。他称,在规划领域,“街道眼”的概念更强调人与场所、空间的融合,与之相反的是大规模的拆迁重建。他在拍摄时,经常用到镜头的35mm焦段,这样一个最接近人的双眼的视角,来记录城市中一些普通的生活场景。

本次摄影展将“35mm下的街道眼”作为一个板块,展出了黄焕十多年前用胶卷拍摄的一组芝加哥街头的日常:地铁站的饶舌歌手和舞者,芝加哥美术馆前的拉琴老人,移民局里各种肤色拖家带口的家庭,洋洋得意的反战游行示威者,和被推来搡去、疲惫不堪的胖警官……他至今记得,那位拉琴的华裔老人,穿着很简朴,但是琴声悠扬动听。这些带有温度的镜头,让黄焕在观察、研究城市的时候,不仅仅是一名旁观者和过客。

以人为本是城市规划恒久的主题

黄焕说,城市规划有一个恒久的主题,就是以人为本。人们建造了城市,城市反过来也塑造着人。

展厅“东帝汶的伤痕与笑容”板块的照片,是黄焕2019年受联合国人居署的邀请,参与东帝汶首都帝力的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期间拍摄的。照片上,有上课的学生、踢球的少年,有海滩上晨跑、大学校园纵情歌唱的身影,有脚踩炽热土地、笑容却灿烂无忧的孩子。

黄焕说,东帝汶经历过很多战乱,在废墟上重建,号称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但他没想到的是,在这里经常可以看到人们的那种真诚而快乐的笑容。

他在东帝汶进行了密集的调研和深度的访谈,追溯其历史,了解其现状后,对这“苦难中绽放出来的笑容”愈发有感触。他说,理解这种笑容,就能理解这里的人们重建家园的自信、自强,就能以更加平等、尊重、开放、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工作。“这是我们构建规划愿景时的重要支撑。”

黄焕从事规划工作26年,现任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他参与了“长江新城” “长江主轴”“东湖绿道”等武汉市重点规划项目。他主持完成的《中山大道街区复兴规划》获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学会全球规划卓越奖,主持完成的《东湖绿道规划》受联合国人居署邀请,在全球人居大会上作为示范项目推广。

在主持中山大道街区复兴规划时,他非常注重修复提升过程中对老城区进行最小干预、以保持其原真性,“我们不希望它最后做成一个舞台,就像一个村子没有了,搞一个民俗村。”“希望保留一部分原住民的生活状态,和社区的一些公众参与结合起来。”

改造后的中山大道呈现“百年繁华、岁月经典”的总体风格,沿线老建筑得到修缮,再现老汉口里弄风情和百年老街的商业繁华,成为武汉目前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

“观察你生活的城市,理解它,尊重它,喜欢它”,这是黄焕接受的城市规划学科的启蒙。这样一种情结,也贯穿在黄焕对城市拍摄记录之中,他说,城市除了日新月异的发展,还要留住记忆。如果不去记录,把记忆留下来,很可能它最后连痕迹也没有了。

他在摄影展写下这样一段文字:“记录下的是份生活轨迹,那市井生活的过往片刻;是段社会缩影,时空印记刻画于点点滴滴;更是种启示,思考并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图片均为黄焕摄影展“无观的自在——镜头下的街道叙事”参展作品)

(责任编辑:知识)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