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文化周刊丨竹葵村纪事

文化周刊丨竹葵村纪事

2024-05-03 19:44:11 [焦点] 来源:杭秦资讯网

原标题:文化周刊丨竹葵村纪事

■ 黄仁轲

我老家在陵水文罗镇竹葵村。文化这是周刊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子,最特别之处,丨竹就是葵村村子四周长着密密麻麻的高大茂盛的刺竹。刺竹跟别的纪事竹子不同,全身的文化枝丫张牙舞爪长满了尖利的刺,比铁蒺藜还吓人。周刊别小看这些刺竹,丨竹作用大得很,葵村旧时曾是纪事村民们阻止强盗进村洗劫的作战屏障。

这些刺竹,文化保护着竹葵村人,周刊也给竹葵村人提供了丰厚的丨竹生活来源。在那个物资匮乏生活困难的葵村年代,每年春天万物复苏,纪事村子里的人便钻入刺竹林里割竹笋。割下来的竹笋切成薄薄的圆片,浸泡在土罐子里腌制成酸笋,这就是每户人家的日常下饭菜了。如果遇上年份好,雨水足,竹笋多,腌制出来的酸笋,还可以拿一些到镇上卖,挣上几个钱买油盐酱醋。如果能买上一块肉,那是最好的了,切下一小块挂在厨房的横梁上,每天用手指搓油抹嘴唇,嘴唇油油腻腻的,走到哪里都令人羡慕——他们家有肉吃!

在竹葵村,最让人称道的还是村民们,他们个个都很勤劳。每日天不亮,夜幕还像蚊帐一样没被收起来,家家户户的厨房里便传出咚咚当当的声响,剁猪菜,刨地瓜,砍柴烧火,修犁修耙,各种声音都有,村子里忙碌而热闹。可是天一微亮,这些劳作的交响曲便消失了,村子里的大人们也跟着不见了,直到晌午或是夜幕降临时,才见到他们拖着疲惫的身子,牵着牛儿、扛着犁耙、挑着竹筐,陆陆续续回到村子里。

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为了养家糊口,竹葵村的村民就像上紧发条的钟表停不下来,成天在田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艰苦的日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如大山一样压着他们,可他们坚强地挺起脊梁,扛起岁月的艰辛,托起生活的重负,没有听到怨言,没有见到叹气。生活是苦的,人却很快乐。月色清明之夜,村民们三三两两聚集在马家或是黄家,男人们抽着水烟筒谈起各自耕田犁地的趣事,女人们专心致志地捻棉花纺棉线缝衣裙,小孩子们则在周遭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村子里其乐融融。

大概是十三四年前,村里发生了一件奇异的事情,那些曾经帮助竹葵村人抵御强盗的刺竹,齐刷刷地开出了如雪一样的花儿。“怎么回事?”大家都惊呆了,弄不明白这究竟是为什么。村子里有个百岁老人,伤心地说,这些刺竹要死了。果然第二年,这些刺竹全都枯死了。大家在难过之后,开始在原先的刺竹地上开垦荒地种植各类果树。如今的竹葵村,硬化道路通到每家每户,晚上路灯通明,人们出行,从最初的双脚出行,到骑上自行车摩托车,现在小汽车也用上了。住房也从最初的茅草房到红瓦房到如今的楼房。

今年春节我回竹葵村过年,见到侄子阿荣操弄着新买回来的耕田机。见到我,他脸上笑眯眯的,明显乐着呢。我立刻意识到,祖辈父辈们牵牛扶犁耕地的岁月,在他们这辈人的生活中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竹葵村变了,它在春风春雨中变得多姿多彩。过完年回海口,我特地在村子外头拍了一张照,只想在岁月的变迁中留下一份记忆,记住家乡的明月,记住家乡的绿水,记住家乡挺立起腰杆的人们。(黄仁轲)

(责任编辑:探索)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