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百科 >东湖评论:不是每到端午才会想起屈原

东湖评论:不是每到端午才会想起屈原

2024-03-29 18:04:55 [热点] 来源:杭秦资讯网

原标题:东湖评论:不是东湖到端每到端午才会想起屈原

在中国人的传统记忆里,端午是评论个特别的节日。吃粽子、起屈划龙舟、东湖到端喝雄黄酒、评论艾草浴、起屈佩香囊、东湖到端挂菖蒲,评论当然,起屈还会想起一个人,东湖到端屈原。评论

伟大的起屈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东湖到端战国时期楚国思想家、评论政治家、起屈文学家屈原,忧国爱民、勇于求索、刚直不阿、清正高洁,一生立言、立行、立德,流芳百世,光争日月,怎不让人敬仰?后世人民爱戴屈原,纪念屈原,把端午的主角光环赋予屈原,是民心所向,是以人民的名义,作出的历史选择。

颇具仪式感的端午祭、龙舟赛,在城市、江边铺展。各种以端午·屈原为主题的海报、动漫、手办,也纷纷现身于街头巷尾、商圈大屏、网络平台。传统与现代融合,机器人、电竞,也加入了端午元素,与屈大夫作跨越时空的对话。然而,过完端午之后,屈原,还吸引多少关注?坊间,还存留多少热度?

端午之后,等待下一个端午,需要一年的时间。记忆却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屈原是文化符号,是跨越千年的精神丰碑,是中华儿女铭刻于基因、融化于血脉的永不凋谢的家国记忆,需要大家温故知新,不断发扬光大。

过端午纪念屈原,是为了怀念感恩,为了凝聚团结奋进的力量,为了挺起民族不屈的脊梁。在回首先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里,珍惜和把握现时稳稳的幸福,在传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中,砥砺奋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而这一切,仅依靠端午三天小长假的“速成”,显然无法承载。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潜移默化、积厚成势,才是打开端午、传承内核、读懂屈原的正解方式。

譬如,在湖北秭归,“端午比年大”,一个端阳三次过,头端阳、大端阳、末端阳,屈原故里的后人用节日的延展来致敬先祖。湖北宜昌提出打造屈原文化“一标三地”,致力“让屈原成为宜昌永恒的文化地标”。湖南汨罗的城市空间里,屈原元素抬眼可望,触手可及。

探索还在继续,譬如,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兴建屈原文化主题公园、地标建筑;组织行业系统知识竞赛;屈原文化进校园,上好“开学第一课”;鼓励精品文化文艺创作;举办论坛、年会;支持民间诗社、诗会等公益活动;城市焰火晚会、江边灯影秀上,屈原IP展示成为高光时刻;5A级景区、大型主题乐园里,屈原文化项目积聚人气、传递口碑。

文化传承注重日常养成,并非否认特定时段的集中氛围营造。充满仪式感的节日活动,将全民共情引向高潮,同样不可或缺。在形形色色的纪念中,我们更需要专业化、全民化、公益性地表达,才不会落入综艺性、功利化、商业化的窠臼。毕竟,情怀不能消费,精神无法营销。

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曾引发国内轩然大波。其后虽有专家澄清解读,此端午节非彼端午祭。但是,我们曾习以为常、忽略淡然的东西,会成为别人珍视器重、手心里的“宝”。

除了端午、中秋、元宵等耳熟能详的大节,还有寒食、花朝、成人礼等冷门小节和习俗,冬奥会带火了二十四节气,七夕、龙抬头等在民间流行。除了古代民俗,还有别具意义的各类纪念日。传统宝藏的挖掘和擦亮无法毕其功于一役,精神文化的传承和熏陶只有在功不唐捐里才能源远流长。

文以载道,成风化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振兴民族精神,走好复兴之路。以时代之名,祭端午之魂,寻屈原之根,尽今人之责,传后世之本。

1953年,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屈原为当年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终其一生,用漫漫的求索、泽畔的行吟、惊世的一跃,书写了爱国的不朽诗行,吟诵了民族的永恒歌章。

有没有那么一首歌,让我想起你。彼时的屈原,一定是孤单的。现时的屈原,一定不会孤单。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从现在到未来,希望现世幸福安康的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世子孙,不是每到端午,才会想起屈原。

稿源:荆楚网

作者:谢乔(湖北宜昌)

(责任编辑:焦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